13283941001
栏目导航
您当前位置:周口心晴心理咨询中心 >> 心理学院 >> 心理知识 >> 浏览文章

跟自己较劲,痛苦的内在小孩如何面对这复杂的世界?

时间:2021年09月08日 信息来源:本站原创

跟自己较劲,痛苦的内在小孩如何面对这复杂的世界?

在咨询中经常能遇到这样的来访者:总跟自己较劲。

特别典型的一个表现就是:纠结。

晓枫就是这样的一个来访者。她来找我,因为,她在工作、家庭的各个方面,都跟自己较劲。

外人看她的生活蛮好的,但是,她自己的内部经常就是各方势力纷争迭起,战场就设在她自己的头脑中。

她经常在作事情的时候,觉得事情还没作什么,而纠结已经让自己精疲力尽。

比如,网购。

晓枫特别喜欢在网上买东⻄,但是,她买东⻄的时候,非常纠结。

再三地“货比三家”之后,往往还会留下几个选择:要么自己喜欢的觉得贵,要么价格特别划算的自己不是很喜欢。哪怕价格相处无几,也要犹豫好久。

这经常让她在最后发出深深的质疑:自己这是干嘛呢?明明是花钱买东⻄,挺高兴的一件事,怎么最后搞的这么沉重。

而且,晓枫还有一个特点:买回来的东⻄,拿到手,还要再纠结一下,结果,80%都要退回去。

不仅仅只是买东⻄,晓枫在生活中的一举一动,都“步履维艰”。

因为太纠结,每个决定都是多方势力交战后的结果。这让晓枫非常疲惫。

那么,这多方势力,指的又是哪些呢? 

那些一直在打架的各方,就是:本我,自我和超我。

本我、超我、自我

本我:指的是自己的意愿,多体现为潜意识,为意识层面所不能触及的部分。

本我是人格结构的基础,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,为先天的本能、欲望、生理需求等组成和驱使,弗洛伊德将此也称为力比多,是人最原始的驱力。

因为本我是先天与生俱来的部分,因此,本我体现最为集中的时期,是婴儿期。

之后,随着自我和超我的逐渐形成,本我被逐渐压抑到潜意识深处。

同时,本我也是自我和超我形成的基础。

超我:指的是内在的良知和道德评判,他是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,位于人格结构中的最高层,遵循道德规则。

超我有三个作用:第一,抑制本我的冲动;第二,监督自我的运作;第三,追求完美。

一般来说,我们会把父母权威、道德规范、伦理价值、社会文化等不断进行内化,形成我们的超我。

超我就像一个高高在上、神圣不容侵犯的大法官,无处不在又默默地审视着我们的一举一动。

自我:遵循现实规则,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,很大的作用是为了调节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。

他一方面连接着本我的各种本能欲望和需求,另一方面,连接着现实的客观情况和限制。

因此,自我是一种调节,调节了自身情况和外在的环境。弗洛伊德认为,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。

自我是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协调者

当本我和超我在自我的调节下,能够找到完美的平衡点时,就不会痛苦;当本我和超我的矛盾过于尖锐,自我难以调节时,就会痛苦。

也就是我们常⻅的各种纠结,各种自己跟自己较劲。

我有一个朋友,曾经开玩笑说,她是一个“出不了⻔”的来访者。

比如出门穿衣服,今天状态不好,她觉得自己应该穿的轻松一些,比如穿个帽衫、蹬双球鞋。

但是,此时,她的另一个“我”又在告诉自己,在公司要树立专业的形象,无论什么状态,都应该保持自己专业的形象,所以,应该穿上自己的职业装,踩上高跟鞋。

然后,两个“我”的声音在头脑中反复拉扯,她就会犹豫好久。

穿了脱,脱了穿,每换一身衣服,就要顺带换一整套包、耳环、头饰等配饰。

就这样反反复复,直到最后时间到了,不得不出⻔,她才能最后决定。然后慌慌张张地出⻔,恨不得踩着上班的点进办公室。

这种纠结就是两个“我”在吵架。

“本我”希望舒服自在,“超我”希望完美精进,两个部分互相拉扯,最后,现实的“自我”出来——到时间了,上班不能迟到——最后无论如何,定下来一套衣服,赶紧出⻔,这件事就算告一段落。

为什么会这么纠结?

一般程度的纠结,我们往往还能应对。

如果纠结的强度升级到一个很严重的程度,就会导致我们非常痛苦。

所以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这么纠结?

通过前文,我们知道,之所以纠结,是因为本我和超我之间在“打架”。

而纠结之所以到了无可调和的程度,重要的原因是:超我太强大,严重侵犯了本我。

本我得到表达,是我们的本能驱动。如果,超我过于强大,严重侵犯了本我,那么,本我就会奋起反抗。在这种情况下,纠结就显得异常激励。

那么,这么强大的超我是如何形成的?

一般有两种方式:

第一,父母的内化。

在我们的成⻓过程中,父母是一个重要的权威,也是我们第一个权威。

小的时候,父母给我们提出各种要求,虽然,这些要求的出发点是保证我们更好地去成⻓,但是同时,这些要求也限制了我们,并不是完全符合我们的天性。

伴随我们的成⻓,我们的父母可能不再有能力去限制我们,也不再会去限制我们。

但是,父母会内化到我们的内在,这也叫“内摄”。

也就是,虽然父母不再管束我们,但是,我们内在的父母常驻我们心中,会代替父母行使对我们的约束。

所以,这个时候,我们如果出现纠结,就是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之间的纠结。

我的一位来访者,小的时候,父母非常严格地监督她读书。

她读书一直也非常用功,每天对自己事实军事化管理:早上五点半起来晨读,白天也是争分夺秒;考试也是,从来不掉下来前三名,这次考了第三名,下次就要考第一名;这次是班级第一,下次就要年级第一;这次考的综合第一,下次就要⻔⻔第一......

虽然很优秀,但是压力很大。

现在,她工作了,也是每一天都好像在高考,每一件从大事到小事,从工作到人情,从一个小项目到每一季度的考核,乃至每次的升职、加薪,都是如临大考,卯足了劲儿。

不允许自己有一刻的放松。

虽然现在她的父母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管制她,但是,她的内在父母却代替真实的父母,无时无刻不在约束她,用小皮鞭抽打着她,让她一直奔跑。

第二,社会文化的内化。

社会文化是一个更大的权威。从家庭层面来到社会集体的层面,从父母到社会文化。

当我们成年后脱离父母,来到社会层面,看到的是社会的大权威。社会的大权威也会限制我们。

比如,在现代家庭中,比较多的家庭分工模式是“男主外,女主内”,受制于这样的社会文化既成的氛围,就比较少能够⻅到“男主内,女主外”的家庭分工。

这就会影响我们,在女性步入婚姻后,在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上,需要做一番努力。

当我们想要努力成为一名职业女性,我们就要非常努力,先要做好家庭中的事情,再要做好工作。

否则,我们就要受到自己内在那个超我的评判:做为妻子和母亲,没有照顾好家庭,是失职的。

很多时候,我们的本我,正是儿时被忽略的部分。

如果说,超我是父母的内化,本我就是儿时被忽略的、受伤的内在小孩。

内在小孩,我们可以理解为:活在心里的小孩。

荣格最早提出了内在小孩的概念,他认为,内在小孩来自于我们本能的需求和动力。如果内在小孩在儿时没有被很好的看到和满足,那么,它就会受伤。

我的来访者晓枫在冥想中,看到自己内在小孩的意向是这样的:在一个废弃的欧洲中世纪古堡的地下,在阴暗潮湿的牢狱中,关着一个像幽灵一样、虚弱的、痛苦的小孩。这个小孩因为太可怕,以至于晓枫根本无法靠近。

如果晓枫的内在小孩是一个如此虚弱和缺乏爱的样子,晓枫的纠结就不难理解。本我被压抑的太多,导致她的生命力受到了严重的压抑。

试想,一个受伤的内在小孩,在超我***审视下,注定非常痛苦。

为了避免痛苦,还会发展出很多的防御机制。比如压抑、分离、否认、抵消、升华、退行等等。

我的一位好朋友,在谈恋爱的时候,就会变得无比“作”。

她对男朋友的任何做法,都变得非常挑剔。总觉得男朋友不够爱她。究其原因是:她其实从不认为自己能够得到一份完美的爱。

那是因为,在她小时候需要爱的时候,她的父母给她的爱都是有条件的——这简直可以说“放之四海而皆准”——考的好就值得被爱,考不好就是废物;听话就值得被爱,不听话就是坏孩子......

因此,她的那个可以放任作自己的内在小孩,并没有得到充足的爱,也让她认为,本来的自己,是不值得被爱的。

因此,哪怕她遇到一个很爱她的男朋友,她也不相信自己值得得到这么好的爱。

她就会潜意识中希望创造机会,“作”到让男朋友讨厌她,离开她,她就能再次体验到:自己确实不值得被爱。

事实上,这些时刻,也是内在小孩被疗愈的关键时刻。

如果这个时候,男朋友接住了她的各种“作”,她的内在小孩就有机会被在亲密关系中疗愈;如果男朋友接不住,她就再一次坐实了自己“不值得被爱”的结论。

在新的亲密关系中,还会一如既往地“作”下去。

这就是,为什么很多人看着好好的,天天在较那么大的劲?

那都是心灵的地图,在我们看不到的层面,不断铺展开,在现实中,重演一遍。

如果超我太强大,本我又是一个受伤的内在小孩,就会出现一种完全失衡的情况:每当我们一动,超我因为太强大而作主导,本我因为太虚弱而一直被压抑,久而久之就压抑太多,因此,我们就会变得很纠结、很痛苦。

纠结的结果,就是动不了。

我们天天把精力都耗在了如何跟自己较劲上,根本没有能力动一步。

而我们虽然一步都没有动,但是我们已然消耗了很多。那都是内耗,就耗在了超我和本我的斗争上。

改变的根本来自于疗愈我们的内在小孩

通过接纳自己的内在小孩,从而更多地看到被我们压抑到潜意识中本我的部分,看到被自己压抑到潜意识中真正的需求和动力,从而,我们才会变得更有力量。

关于疗愈内在小孩的方法很多,虽然各个流派之间各不相同,但是总体来说的方法都是:看到、接纳、自我满足。

比如,由伊贺列卡拉·修·蓝博士,KR女士,平良爱绫共同所著的《内在小孩:在荷欧波诺波诺中遇⻅真正的自己》一书中,认为,生命中的一切问题,都是内在小孩的记忆重新播放了一遍而已,所以,疗愈内在小孩可以带来非常神奇的作用。

具体的方法是,通过与内在小孩对话的方式,倾听自己的内在小孩,和内在小孩建立连接,并对其说四句话:对不起,请原谅,谢谢你,我爱你。

除此之外,还可以通过“心理剧”的形式,让内在小孩投射出来,并且进行对话和处理,同样,也是达到自我理解、接纳和爱自己的目的。

总之,处理“内在小孩”问题,究其根本,处理的是自己和自己的关系。

提升个体自尊与自我价值感、减少自怜自恨、增进自爱与自我抚慰的能力。自然,纠结和较劲的问题,也就迎刃而解。


周口心晴心理咨询中心

实现心理健康,收获幸福时光.心晴心理,帮你心晴每一天!

13283941001

地址:周口市川汇区七一路工农路交叉口吉祥小区四楼(康复研究所楼上)

扫码联系我们

扫码联系我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