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3283941001
栏目导航
您当前位置:周口心晴心理咨询中心 >> 心理学院 >> 成长心理 >> 浏览文章

比起被抛弃,我更害怕没有被完整地看见

时间:2021年08月27日 信息来源:本站原创

分离,是痛苦之源吗?

比起被抛弃,我更害怕没有被完整地看见

最近,我的一位来访者在咨询中说了一句:

比起被抛弃,我更害怕没有被完整地看见。

我感觉,这句话有一点说到本质的味道。

我们通常觉得最可怕的莫过于某些肉眼可见的“被抛弃”的事实:

比如从小被父母送到爷爷奶奶家养,过早送到寄宿学校学习,比如长大了谈恋爱被分手,被劈腿,被出轨,等等。

但其实,真的就是因为“被分离”本身而让人感觉到那么深的恐惧和痛苦吗?

这位来访者的经历和感受似乎能够说明一些问题:

她从小父母离异,但让她耿耿于怀的,并不是父母离异这件事本身,而是她感觉在这个过程中,她作为父母的孩子,被潦草地对待了。

好像没有经过深思熟虑,父母就结婚了,

同样没有经过深思熟虑,她就被生出来了,

就连父母的分开,好像也是充满着反复,随意的感觉。

接下来就是因为父母的分开,而造成她生活和学习环境的不断转换和颠簸,从小学起就开始了寄宿生活。

这让她一直特别害怕分离带来的撕心裂肺:在海外留学的那几年里,很多次在从家奔向机场的路途上,她都不可遏制地嚎啕大哭。

同时她也特别渴望一种“被重视”的感觉,希望父母都能够“郑重”地对待她,也“郑重”地对待他们的婚姻。

也就意味仔细,全面考虑过再下决定,那么无论怎样的决定都是能够接受的。

她曾经说过,咨询的目的之一,就是希望有一个人能够完整地了解她从出生到现在的经历。

她说,在生活中的亲人和朋友可能只能了解她某一段生活经历,而心理咨询是有一个机会她能够完整地述说自己。

从根底上,“被完整地看到”也是希望自己被重视,被认真对待。

这是她第一次把“被完整看到”的渴望和“被抛弃”的担心放在的一起比较,突然让一些东西更明晰了。

什么是真正被看到

张国荣有一首歌叫《共同渡过》,其中有一句歌词:活在你心内,分开也像同渡过。

那么反过来想想也是对的:如果没有活在你心内,那么即使待在一起,也像是分开,也是孤独。

什么叫活在你心里呢?

就是能够被完整地看到,被重视。

被看到已属不易,更何况被“完整”地看到。

听起来像一个乌托邦。

然而,其实,我们说的并不是事实上你做的事情,你的心理活动真的100%被一个人看到,知道(话说回来,这样的被洞悉的感觉其实蛮吓人的,一般是重症精神疾病患者才能感觉到),而是某一刻,你感觉到,有人真正地懂得你,或者愿意去努力靠近理解你,这种理解不是片面的,不是肤浅的。

“不是片面的”,指的是对一个人的理解不是非黑即白,非好即坏,而是能理解他不同的侧面,理解他矛盾的地方。

比如当一个孩子因为几次考试成绩不理想,不愿意去上学的时候。

一个片面的理解可能是:他害怕面对失败。

而一个更全面的理解可能是:他既害怕面对失败,想要逃避,同时又非常渴望能够在竞争中获胜,对自己有很高的期待和要求。

这样就从“害怕”和“渴望”两个方面去理解他,也可以简单理解为从“负面”和“正面”两个面向去理解他,从“积极”和“消极”两种态度去理解他。

“不是肤浅的”理解,指的是对一个人理解可以是由浅入深的,是更为细致的。

比如对于一个人“懒”的理解,就可以分很多层。

第一:最表层看到的是行为层面:懒,动力不足,不想做事。

第二:接下来进入到情绪层面,可能有如下几种情绪:累,烦,挫败,沮丧,或者也可能是满足,放松,等等。

第三:然后我们可以再看看情绪背后的原因是什么:比较浅层的是近期的事件,比如工作繁重,身不由已,做事不顺,得不到认可,或者是一切顺利,但对下面要走的路有一些茫然等等。

被看到,便可承受分离

最深层的可能是那些沉积已久的过往的“感觉”在如今类似情景下的重新被触发。

比如,有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,在外人看来不足道的挫败,却让一个人陷入了一种与这种挫败远不相称的消极的状态中,那么有可能这个不相称中,有很多过去挫败感的“参与”。

他陷入了一种“我怎么总是成功不了,看来我做什么都不会成功”的极度灰心的状态中。

如果我们能看到这么丰富而深入的层次,就不会因为只“看到”现实的,当下那一个小小的原因而感到费解,感到对方小题大做,或者“太脆弱”。

当一个人能够被全面而深入地理解的时候,他就会感觉自己被完整地看到了。

在咨询中,我发现一个现象,当一个来访者一遍又一遍地在重复讲某个过往经历的时候,往往说明两个问题:

第一,这个经历对TA来说,极其重要,所以要一遍一遍地复习。

第二,如果TA一再重复,那就说明这其中一定还有没有被咨询师看到的地方。

于是,我从最开始的纳闷,惊讶,甚至有些不耐烦,转而仔细回顾,之前我的回应是哪些方面,还有哪些方面我没有回应到。

然后会惊讶地发现:有时候我只是听了,但并没有做出特别回应,有时候我只是回应了事情,而没有看到TA背后的情绪,有时候只是看到了情绪A,没有想到还有可能是情绪B,有时候只是分析了动力A,而没有从另一个角度去分析动力B……

原来还有太多的工作没有去做,太多的面向没有看到,人类的心灵深邃浩瀚如大海,被尽可能地完整看到,是如此珍贵,却又如此稀缺。

而就在这一次又一次地被看到之后,来访者渐渐不提那个总是重复提起的事件了,说明这个事情已经被真正看到了,而那个时候的TA也被真正的看到了,于是,事情可以离开了,那个时候的TA也可以离开了。

所以,真正被看到,就会可以承受分离。

而不被看到,才会一直纠缠下去。

因为真正让人感觉到被抛弃,感觉到孤独的,不是那些行为上的“分离”,而是在一起却始终没有被你看到的悲凉。

生命如何不虚此行

这个主题还会让我有一些终极的,或者甚至“怪力乱神”相关的联想。

比如在迷信中常说的,如果“见到鬼”或者遭遇到不好的事情,会被认为是“鬼”不肯离去。

通常见到的处理办法,可能是作法,烧纸,嘱咐“鬼”安心离去。

我会想到,这也是一个“鬼”期待被看到,才会离开的过程。

事实上真的有不有“鬼”,我并不知道,但我知道的是,也许这个“鬼”正是人们内心中的某种恐惧,愧疚,等待着被看到,被言说,而“作法”的过程,就是一个被看到,被言说的过程。

心理咨询的祖先之一是“巫”,诚不欺我!

最后说说“怕死”。

死亡是人类终极的恐惧,其实也就是一个终极的“分离”,是人都害怕被寂灭的这一刻,然而最害怕的是没有好好活过的人。

所谓没有好好活过,可能是既没有被自己真正看见,也感觉不到别人真正看见过自己的人。

如果一个人自感过了丰富而有意义的一生,临终之时,不能说对死亡毫无恐惧,但至少,当他感觉到自己曾经被这个世界某些人完整地看到过,至少是了无遗憾的。

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: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,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,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;

这样,在他临死的时候,能够说,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——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。

于是,少时觉得口号式的经典名言,如今终于有一些共鸣。

也许我们的目标不必如此伟大,努力让自己被看见,也尽力去看见更多的人,生命便已不虚此行。


周口心晴心理咨询中心

实现心理健康,收获幸福时光.心晴心理,帮你心晴每一天!

13283941001

地址:周口市川汇区七一路工农路交叉口吉祥小区四楼(康复研究所楼上)

扫码联系我们

扫码联系我们